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报道 -> 正文

巴黎奥运会落幕:荣耀与记忆永恒


郑钦文新华社记者 万象摄


潘展乐新华社记者 夏一方摄


樊振东新华社记者 刘续摄


中国花样游泳队 新华社记者 夏一方摄

热爱的心,永远年轻

  本报特派记者 林 剑

  巴黎奥运会期间,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一句是“Bonjour(你好)”,另一句是“Au revoir(再见)”。不知不觉间,巴黎奥运会落下帷幕,终于到了说“Au revoir(再见)”的时候。

  再见的不仅仅是奥运会,还有不少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奥运生涯。当地时间8月7日,马拉松竞走混合接力完赛,赛前被看好的张俊/杨家玉组合因为频繁吃卡遭遇罚停,退出了奖牌的争夺,反倒是贺相红/切阳什姐组成的另一支中国队排名更高,以第14名的成绩完赛。

  作为一名非田径专项的体育记者,笔者有幸在2012年奥运会现场见证了切阳什姐的完赛瞬间,还在去年的杭州亚运会采访了她被授予本应属于她的11年前的奥运金牌的经过。切阳什姐说:“为获得金牌感到高兴,但失去的一切却再也回不来了。”

  金牌是每个运动员的梦想,但年龄确实是所有人都无法战胜的“敌人”。哪怕赢得了“迟到”11年的金牌,岁月已经悄然过去,切阳什姐的运动生涯也走到了尾声。作为一个记录者,面对这样的故事,难免心酸,难免感同身受。

  奥运会4年一个周期,总有新冠军产生,也有老运动员挥手作别。也为他们送上掌声吧,他们也是英雄,也是很多人成长路上的榜样和记忆。

  当然,作为一名体育记者,最大的幸福还是总能见证新运动员的涌现,新时代的到来,总能和他们道上一声“Bonjour(你好)”。本届奥运会,笔者现场采访了滑板、霹雳舞等新兴项目,也近距离接触了不少洋溢着灿烂笑容、彰显着新时代体育健儿风采的年轻人。这其中,有为中国滑板拼下奥运最好成绩的14岁小将崔宸曦;也有参赛“不紧张”,感觉就是参加了一场“小学毕业旅行”的我国最年轻奥运选手,11岁的滑板小花郑好好;还有感到一点遗憾,但荣幸为祖国赢得首枚霹雳舞奥运奖牌的天才少女刘清漪,即便四年后的洛杉矶奥运会将不再设置霹雳舞项目,她仍表示,会一直跳下去,跳舞是一辈子的事。

  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很短,却足够精彩,像浓缩的人生。无论“Bonjour(你好)”还是“Au revoir(再见)”,送上的都是真挚的祝福,作为见证者、记录者,何其有幸与他们相伴,如果无法阻止年龄的增长,那就让热爱的心,永远年轻。(巴黎8月12日电)  

见证金牌和突破的我是幸福的

  本报特派记者 扈建华

  巴黎奥运会,我见证了9枚金牌,其中有好几个项目都是历史性突破,大家也称我是“福将”,这也许是我在这届奥运会的最深刻的感受。

  因为场地容量原因,射击比赛被安排在距离巴黎约300公里的沙托鲁,在来巴黎之前,我就做好了功课:订火车票、订住宿,多带一个行李箱准备搬家。但真正来到沙托鲁,还是有很多事情超出了预料:因为路线不熟,拖着行李箱走了半个多小时才找到驻地,心里的烦躁无法形容;小城很安静,周末休息,周一很多地方竟然也休息,为了找个吃饭的地方不停查地图、走路;这里的人甚至很少说英语,沟通也是个大问题……

  当然,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困难。来到沙托鲁,最让我兴奋的是,亲眼见证了中国射击队在这里拿到5金2银3铜,创造历史最好成绩:黄雨婷/盛李豪拿下首金,我写了6篇稿子;谢瑜突然爆发拿下金牌,我写了《谢瑜是谁?》;盛李豪夺第二金,一向十分松弛的刘宇坤果然拿下金牌,队中年龄最大的李越宏也圆了冠军梦。巴黎周期的备战参赛,射击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整个周期我见证了他们备战过程,赛前很多人问我,首金是谁?射击成绩怎么样?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中国队,至少5金!

  沙托鲁金牌、突破不断出现,我也被巴黎的领导和同事称为“福将”。体育总局领导在看望本报巴黎报道团时,也对我说:“沙托鲁真是没白去。”

  有意思的是,中间有两天回到巴黎,我又在罗兰·加洛斯见证了郑钦文登上最高领奖台。这是中国网球一次历史性突破,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很幸运。

  射击赛程结束,回到巴黎后,我的项目主要是曲棍球和拳击,这两个在东京奥运会上收获不多的项目,在巴黎赛场迎来爆发。曲棍球时隔16年再次闯进奥运会决赛,拿到银牌追平了奥运最好成绩。女子拳击第一个参加决赛的杨文璐拿到银牌后说:“我们有实力捅破这层窗户纸。”果然,在她之后常园就拿到中国女子拳击奥运历史首金,随后吴愉再夺金、杨柳摘银、李倩拿到第三金,女子拳击实现历史突破。

  虽然拳击项目的每次报道工作结束后都是第二天凌晨,但见证金牌的喜悦,还是让我忘记了疲惫。

  每次大赛都是这样的感觉——赛前觉得遥遥无期,工作起来时间飞快,结束时又是十分不舍。巴黎奥运会结束了,祝贺中国健儿取得了境外参赛最好成绩,自己也又一次经受住了大赛的考验。(巴黎8月12日电)  

“金牌大户”的一天

  本报特派记者 陈思彤

  巴黎奥运会期间,如果给中国体育报前方报道组按照报道的金牌排个序,我稳稳当当位居第一。游泳2金、跳水8金、花样游泳2金、皮划艇2金。金牌拿得多,项目时间长,几乎每一天都有金牌产生。且看“金牌大户”怎么度过奥运会的每一天。

  早上8点,被“隔壁老王”的闹钟吵醒。对,我的隔壁床住着每天早上要准时起床写稿的王向娜老师,挣扎起床,开启我战斗的一天。

  跳水比赛在早上,所以早餐很重要,靠着国内背来的老干妈辣酱拌上4个煮鸡蛋,一杯美式咖啡,保存我必须的能量。然后和巴黎人民一起挤上早高峰地铁,直奔巴黎最北部的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

  上午10点,比赛开始,爬四层楼到媒体看台,在已经密密麻麻的看台上找个座位,稍晚一点,带桌记者席就被抢占一空。看完比赛和颁奖仪式,已是中午时分,赶紧到混合采访区占地方准备采访,“罚站”一般要半小时到一小时,具体时间需要看持权转播商、官方信息服务、国际奥委会合作通讯社以及电视类媒体的采访进度。纸媒排在混采区的最后。走到我们面前时,运动员已经说累了,但我们还要再去挖掘新的内容。这是最消耗体力精力的一个时段,你不能离开,甚至不能转身,因为你辛辛苦苦抢的好位置一旦转身就没有了。

  新闻发布会结束,发完稿,差不多下午3点,回酒店短暂休息、简单吃口饭后就得赶往游泳馆。游泳的关注度比跳水还高,“高需求门票”调控下的带桌记者席还是供不应求,混采区更是人头攒动。游泳馆的动线极其冗长,我曾经录过一个视频,小跑着从看台到混采区的时间是2分37秒,从混采区到新闻发布厅的时间是3分05秒,第二段其实路程不长,但是需要爬又高又陡的四层楼梯。在游泳馆,每天1万步不是梦。

  夜里12点,我和同事走出游泳馆,和散场的几千名观众一起挤上地铁,返回酒店。饥肠辘辘,煮个面,洗个澡,赶紧把晚上的稿写完,毕竟明天8点,隔壁老王的闹铃又要响了……

  我见过巴黎最深的夜,潘展乐夺冠那天晚上,采访回到酒店时,已是深夜一点半,万籁俱寂,想买瓶水,已经没有店开门。我曾横穿巴黎,用时2小时,转两趟地铁加一趟班车去皮划艇赛场见证男划和女划夺冠……但所有的辛苦,在看到冠军到手的那一瞬间,立马烟消云散。

  经常有朋友问我:“在现场看比赛是不是特别爽。”我会告诉他们:“其实我们在现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构思稿子怎么写、采访怎么做,是在观察赛场的每一个细节,哪些可以融进稿子里,所以,我们看比赛的过程不仅谈不上爽,甚至有些痛苦。”

  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每天见证体育健儿们赛场上的拼搏,每天记录属于中国体育的故事。我们能看到国旗在异国他乡升起,国歌在异国他乡奏响,这样的荣耀,又有哪个职业可以做到? 

巴黎十六天 生涯十数年

  本报特派记者 袁雪婧

  时隔百年,巴黎又一次承办夏奥盛会,呈现给全世界一场视觉盛宴。为了这16天,运动员们也许准备了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体育记者们也一样,这是我现场报道的第二届奥运会,我也已经在中国体育报工作了十数年。

  16天里,我经历过中国体操男团从领先3.267分到痛失金牌的跌宕起伏,“老男孩”肖若腾眼睛的雨也下到了我心里;带着沉重腰伤三战奥运的老将石智勇,从领先10公斤到总成绩只能定格在DNF(未完赛),他无奈瘫坐在举重台上的黯然也令我神伤。我捕捉到18岁的王梓赛收获银牌,却坚定信念未来要超越伊万时眼中漾出的星光;还捕捉到艺术体操个人全能创造历史的王子露,将“中国风”吹送到全世界的绝美风情。我见证了刘洋、邹敬园对体操技艺精益求精,卫冕不负苦心人的荣耀时刻;还见证了中国举重队台上力拔五金气盖世,台下为老大哥挂金牌爱在浓情时。

  这就是竞技体育,如此真实,却也公平正义。成功容不得0.01秒的迟疑,失败中也酝酿着不破不立的勇气。奥运会“激励一代人”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让普通人对平凡的人生有勇气多一次腾空的触碰,多一种挑战的可能。

  作为竞技体育的歌颂者,体育记者们也在巴黎奥运会“媒体赛道”上全力奔跑着。我没有见过凌晨4点的太阳,但我见过南巴黎竞技场6号馆拆除赛场的空荡,媒体看台只剩我一人,陪伴我的是键盘声声作响。深夜奋战写稿可以熬到巴黎凌晨2点,模糊了时差的界限,只为北京早8点能有既新鲜又有深度的“新闻早餐”推送。当一路陪伴成长的运动员又一次走上竞技巅峰,在他或她低落时慰以坚持勇气的我,将他或她特意带来的金牌挂上的时刻也与有荣焉,奥运会成了见证我们共同成长的人生舞台。

  为巴黎欢呼!更为见证洛杉矶的荣耀重现,开始积聚力量。 

突破的人生不被定义

  本报特派记者 杨 旸

  巴黎奥运会大幕落下,在这一届更开放的奥运舞台上,我们看到并记录着许多个欢笑、泪水、遗憾、伤心的瞬间,见证着许多个勇敢、无畏、努力、热爱、坚持绘就的人生印记。

  奥运会,是一个浓缩人生的舞台。这一次,我们在金牌之外,更多地关注到了“突破”。郑钦文、潘展乐、邓雅文、李越宏、常园、李倩、马龙、刘洋以及花游、艺术体操等项目的奥运冠军的突破令人瞩目,登上最高领奖台的那一刻,一切的坚持和等待都值得;伍鹏、邓丽娟、杨柳、孟令哲、曹利国、贺相红、切阳什姐、全鑫、王子露、女曲姑娘们,在奥运的舞台上做足最好的自己,在中国奥运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新的记录,同样收获了尊敬和掌声;还有阎峥、杨思琪、林鑫瑜、辛鑫,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虽少人喝彩,但自带光芒。

  以胜利为结果的突破,光荣与梦想汇聚成人生的高光时刻,给予了所有付出和过往最大的奖励。35岁3次出征奥运的射击运动员李越宏获得金牌后说:“现在真的想对过去的自己说,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当中国艺术体操队终于在16年之后再次登上奥运会的领奖台,且实现了升国旗、奏国歌的愿望,泪如雨下的她们说:“就是你要一直相信,一直等待!然后你一直去努力,可能还需要有一段看不见方向的路,你要一直向前走!我们就是一直坚持着走到了今天,才有了冠军。”

  虽败犹荣的突破,拼搏与奋斗交织出蓬勃的生命底色,更是极为宝贵的人生馈赠。带着满身伤痛的28岁体操老将肖若腾,以远超预赛的惊喜表现,顶着压力的稳定发挥,在完成个人全能决赛所有动作后,向镜头飞去潇洒的一吻。这一刻,肖若腾的对手只有自己;这一刻,结果如何已不再重要,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英雄。两届奥运冠军石智勇在巴黎奥运赛场上拼到内收肌断裂,虽然没有站上领奖台,但他拼搏的历程永远闪光。

  还有更多的突破,虽有遗憾、有不甘,但更成为抛下一切过往、重新向着圆满出发的动力。当女曲姑娘们走上决赛场,奉献了一场毫无保留的精彩对决,她们说:“站上领奖台,感觉所有都值得了。唯一遗憾的是,真希望现场奏响的是我们的国歌。”老将巩立姣在巴黎奥运会铅球赛场以第五名的成绩结束比赛后说:“五届奥运会,1、2、3、4、5……多少有点圆满,但又多少有点遗憾。这就是人生,都会有遗憾,不能光有收获……”面对遗憾,面对不圆满,她们不约而同地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更何况,我们还收获了惺惺相惜的友谊,相互成就的陪伴,享受比赛的重在参与,永不放弃的执着,发自心底的热爱,让我们的奥运记忆更加丰满,让体育人生更加丰盈。

  埃菲尔铁塔上的奥运五环熠熠生辉,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指引下,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体育仍然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赛场如人生,只要我们敢,突破的人生永远不被定义,突破的人生也永远不设限。(巴黎8月12日电)  

巴黎,留下太多感动

  本报特派记者 王向娜

  “一年365天,一天超过10个小时的训练,我们坚持走到了今天,我们很棒!我们都是最坚强的中国女性。”当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实现历史突破后,教练孙丹在拉夏贝尔门体育馆数次潸然泪下。在这么一个以“美”为标准的艺术类项目上,中国人能够走到世界面前,自信地将中国文化展示在巴黎这座浪漫之都,征服欧洲观众与裁判,这背后付出的艰辛与探索可想而知。

  在巴黎奥运会的每一天、每一场比赛,我们都时时刻刻被这种情绪感动着,伴随着祖国的伟大与强盛,中国运动员已经“不好欺负”了。当某些人戴着“有色眼镜”指责中国游泳时,20岁的潘展乐用实力打破了“傲慢与偏见”,赢得金牌之余还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当郑钦文在罗兰·加洛斯红土赛场半决赛击败从未战胜过的世界排名第一的斯维泰克,决赛又击败克罗地亚选手维基奇夺冠时,对方教练感慨道:正常她不会赢,但她为了她的国家会跟我们玩命。而郑钦文也实实在在地说,如果是在大满贯,自己可能就退却了,但这是奥运会,即便她此前连续两场打满3小时,几乎将体力耗尽之时,还能为祖国再战3个小时!

  浓浓的爱国情,满满的自豪感。让中国体育健儿冲破偏见、突破极限,实现了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壮举。他们拼尽一切的样子很美,为国争光的身影很帅,他们为之奋斗的过程很令人感动!

  还有一些运动员的巴黎之旅略显“意难平”。体操男团决赛后,中国队员在贝尔西体育馆落泪的场景令人心疼。而当老将刘洋吊环夺冠后,他表示宁可用这枚个人金牌去换取团体金牌,瞬间又一次引发泪崩。击剑女将孙一文原本都定好了婚期,但为了巴黎奥运会一推再推,而巴黎大皇宫并没有让她得偿所愿,最后4秒对手的绝平以及决一剑,让孙一文无缘奖牌,但她哭了又笑了,“站在这里,我已经很幸运了,至少我又参加了奥运会,很多人也拼尽了全力,他们甚至没有获得资格……”

  听起来很“好哭”的还有铅球女将巩立姣,征战五届奥运会,拿到第一至第五的名次,你能说她不成功吗?在法兰西体育场,与伤病抗衡、与岁月抗争的她,终究还是败给了腰伤。有心无力的发挥,让她在场地上先湿红了眼圈,随后又与宋佳媛拥抱,巴黎奥运会见证了女子铅球薪火相传延续奖牌,而巩立姣也没有言退,突破21米的追梦目标不变。

  当杜乐丽花园放置的热气球火炬缓缓熄灭,巴黎奥运会宣告闭幕。一个周期结束,又一个周期开启。我们来过、我们拼过、我们努力过,已经足够。

中国之花 巴黎绽放

  本报特派记者 孟祥新

  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环节。十座镀金女性雕像伴随着法国国歌《马赛曲》在塞纳河畔缓缓升起。这些雕像是法国不同领域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女性,这个环节代表了法国社会对她们的肯定与赞扬。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巴黎奥运会16天的比赛中,中国姑娘们以卓越的表现和坚韧的精神,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和赞誉。她们不仅在赛场上展现了非凡的竞技实力,更用美丽与力量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女性自信、独立、坚韧的风采。

  在罗兰·加洛斯的红土场,郑钦文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网球金牌。决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郑钦文欣然接受了“Queen Wen”的称号。“可能之前我还会谦虚一下,但我现在真的感觉我突破了自己的极限,所以这个头衔,我实至名归。”这一刻,郑钦文无需谦虚。她做到了突破自我,她创造了中国网球新的传奇,她自信的笑容将成为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同样在罗兰·加洛斯,三位中国姑娘用拳头在这里书写了属于她们的历史。吴愉、常园、李倩分别斩获女子拳击50公斤级、54公斤级、75公斤级金牌。虽然此前中国女选手从未在奥运会拳击项目上取得过金牌,但这次井喷式的突破并不突然。过往的战绩、扎实的备战让她们信心十足。无论场上局势如何,她们永远拼尽全力、从不言弃。“女孩子的美不能以长发、短发来定义,更应该看心态和内在。还是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话,那样会很累,会失去自己。”拿到冠军后的吴愉用这段话解释了自己的超短发和她对美的认知。独立、坚守自我、不被定义的精神,正是新时代中国女性的精神底色。

  “我不会放弃21米的梦想。”35岁的巩立姣第五次奥运征程并不顺遂。今年原本不错的竞技状态,被一场腰伤打断。打着封闭才坚持来到了巴黎奥运会赛场,最终在女子铅球决赛上拿到了第五名。“五届奥运会,1、2、3、4、5……多少有点圆满,但又多少有点遗憾。这就是人生,都会有遗憾,不能光有收获……”巩立姣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她从2008年的北京一路走到2024年的巴黎。不管2028年的洛杉矶我们是否还能再看到她的身影,她的努力、她的坚持、她对梦想永不放弃的态度都将被我们牢记。

  在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女子运动员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女性的美好形象。她们正是新时代中国女性自信、独立、坚韧的生动写照。每一位站在赛场上的中国女选手,都像一朵美丽的花,她们在巴黎的土地上绽放,散发着来自中国的芬芳。(巴黎8月12日电)  

法版“跟着赛事去旅行”

  本报特派记者 刘 霁

  在来巴黎之前,对于这座拥有百年奥运历史的城市究竟能再玩出何种花样儿,并未抱过多的期望。然而,在即将闭幕之时,竟惊觉自己不知不觉间,跟着赛事已打卡了巴黎众多知名景点。

  埃菲尔铁塔下举行沙滩排球比赛,夜场比赛被安排在晚上十点半开启,时值巴黎暮色降临,埃菲尔铁塔灯光璀璨,声光电俱备,赛场摇身变成一场大型“PARTY”;小轮车、滑板、三人篮球、霹雳舞这些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兴项目,被安排在巴黎最大的公共广场——协和广场集中举办,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方尖塔被赋予“年轻态”,领略着各个赛场上的青春风采;位于香榭丽舍大道上的巴黎大皇宫,成为击剑和跆拳道的比赛场地;柔道和摔跤项目的比赛场地搭建在巴黎战神广场的临时建筑之中;荣军院北侧的草坪则被用于举办射箭比赛;凡尔赛宫花园里上演着精彩的马术比赛;著名的罗兰·加洛斯在网球比赛结束后,也搭建起拳击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土场上的拳击比赛。

  马拉松、公路自行车、马拉松游泳、铁人三项等项目更是让人们能够尽情领略巴黎的街景。即便是那场被评为“雨中看电视”的开幕式,也将塞纳河畔6公里多的名胜美景串联起来,并尽可能地融入了巴黎的各类人文景观。

  与以往的大型运动会不同,巴黎奥运会让人耳目一新,它将众多场馆设立在地标性建筑之中,让比赛不再仅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一场融合了历史、文化与风景的豪华盛宴。让体育不再孤立于封闭的场馆,观众在欣赏体育盛会之际,更是一次能够深度领略城市文化和风光的绝佳之旅。

  巴黎2024,让体育与美景完美融合,共同勾勒出一幅被称为“塞纳上河图”的多彩画卷。

  而这,正是这座浪漫之都的匠心之处,它以其别具一格的方式,为百年后再次迎来的奥运会最大化地展现出体育与城市的迷人结合,让赛场不再单纯是赛场,景区也不再仅仅是景区。“跟着赛事去旅行”被法国人发挥到了极致。

难忘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

  本报特派记者 周 圆

  过去的16天,我们像普通的巴黎市民一样,乘公交、赶地铁、坐火车,穿梭于这座浪漫的城市。过去的16天,我们为中国运动员的一次次突破感到振奋,听到国歌奏响、看见国旗升起,那份骄傲和自豪油然而生。过去的16天,我们也会和中国体育健儿的情绪缠绕在一起,那些喜极而泣的情感,那些难过、遗憾的情绪,始终萦绕在心头。

  在拉夏贝尔门体育馆见到了郑思维/黄雅琼、陈清晨/贾一凡圆梦时刻的飙泪,也看到了石宇奇、陈雨菲、冯彦哲等遗憾的哽咽,还有何冰娇因为对手马林退赛的难过。

  从东京奥运周期到巴黎奥运周期,郑思维、黄雅琼、黄东萍、刘雨辰、陈清晨、贾一凡、石宇奇、陈雨菲、何冰娇等,是我成为羽毛球专项记者以来相识的第二批国羽队员,看着他们从弟弟妹妹成长为哥哥姐姐,扛起大旗,一路坚毅前行。这些年通过一次次比赛、一次次采访记录他们的成长,更明白在巴黎当他们圆梦时刻的眼泪、失利时刻的哽咽中的涵义。

  很感谢这次奥运会,让我可以在这段时间频繁前往罗兰·加洛斯,这个举世闻名的地方,更没想到能够在这片红土见证一个个历史时刻。如果要问这次比赛看得最紧张的一场比赛,那一定是郑钦文1/4决赛艰难淘汰科贝尔晋级四强,耗时3个多小时的激战后,郑钦文喜极而泣,还有那句“为了祖国我可以再打三个小时”的铮铮誓言,令人尤为难以忘怀。

  巴黎奥运会让我最动容的一幕是中国女排无缘四强后,一群姑娘们集体流泪的画面。巴黎周期中国女排经历了不少困难,但站在巴黎赛场的中国女排展现了良好的面貌,小组三连胜昂首出线挺进八强,可惜在1/4决赛与对手土耳其鏖战5局惜败。无论怎样,她们打出了中国女排的精气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值得我们为她们鼓掌。

  很感谢体育记者这份职业,可以记录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博、为国争光的故事,也能和他们共情,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记录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运动员们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而我们告别巴黎后,也依然会继续书写中国体育的故事,见证、记录、传播,这是记者的职责和使命,也是我们职业的意义。 

科技助力结硕果

  本报特派记者 欧阳明哲

  我的第一届夏奥会之旅,在音乐的狂欢中结束了。

  经验不多的我,初次来到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报道,总归是紧张又兴奋的。巴黎奥运周期,一次次进队采访、拍摄,这样的工作经历也让我对中国队有了许多了解,后期再制作成节目时自己也对可爱的运动员们、教练员们和科研人员们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在巴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花样游泳集体项目决赛,看着运动员们拿到金牌,创造历史,那个历史性时刻让我回想起了之前去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采访花游队科研人员赵丹彤老师的那一天。

  赵丹彤作为花游队的体能兼科研人员,为我们讲述了训练背后的不易。花游比赛改规则以来,赵老师在备战期间不仅要兼顾队员们的体能训练,还要根据新规则在科技助力的支持下与教练员研究出更加精准、科学的训练手段,帮助运动员提高稳定性。她坦言:“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她们的目标是希望站上最高领奖台。”

  她们做到了。在中国花游队夺冠后的混采区通道里,我又看见了赵老师的身影,她跟着队员们欢呼,照顾着正在接受采访的队员们。正因为有她这样的幕后英雄,才能成就这样一枚刻在历史上的金牌。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体操赛场。何卫是中国体操队巴黎周期的科研团队负责人,在拍摄他的专访时,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团队研究的体操智能动捕系统。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动态捕捉,这些看起来都是那么熟悉的词汇,但论实操,绝非易事。他把科学训练视作他的事业,哪怕运动员的训练数据能增长百分之零点一,他也愿意付出所有。

  巴黎奥运周期,我们的视频节目将着眼点放在了队伍科研人员的身上,通过采访他们,我也对运动队的科学训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都说运动员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团队的支撑,我想科研人员随队训练、研究训练、参与训练,的确对竞技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了这样一群高科技的“幕后玩家”,我相信在下个周期,中国体育一定能结出更多硕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