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报道 -> 正文

记者随笔:冬奥会报道临近尾声 无比怀念家乡饭

2010-02-26 09:35

(图为在冬奥会主新闻中心对面的地下餐厅,中国餐柜台是我们喜爱的地方。新华网 展鹏摄)

  新华网温哥华2月25日消息(展鹏)对于身在国外的游子来说,吃不到地道的家乡饭是个大问题。对于我这个“临时游子”来说,在冬奥会紧张的报道工作中,能吃到一顿可口的中餐是我最大的愿望。

  五年前的雅典奥运会是我第一次出国报道,与忙碌的工作和拗口的语言相比,最不适应的就是那里的饮食。记得当时在主新闻中心餐厅,基本上天天不变样的咖喱鸡肉饭、汉堡包、三明治等,让我想想都难以忍受。价格还很高,一个人一餐要花10欧元左右。不适应的西餐口味和高昂的价格,让我的肚子在20多天工作中饱受折磨。

  吃一堑,长一智。来温哥华前,我准备了一些方便面、火腿肠、榨菜、小面包等,坚决不让自己的肚子再受饥饿的折磨,衣服可以少带点,食物必须带足了。

  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的节奏一向紧张,记者们的作息时间也非常不规律。一般上午10点至11点吃一顿早餐和午餐的合并餐,晚餐时间就要看比赛结束的早晚了,有时候晚上11点多才能吃上第二顿饭。一天两顿,这是参加体育报道的记者们早已习惯的生活方式。

  比较幸运的是,在温哥华冬奥会主新闻中心对面,有一个地下餐厅,除了麦当劳、星巴克等西式快餐,我们还发现了两家中国快餐的柜台,这给我们的肚子解决了大问题。份儿饭、面条这些中餐,经过当地厨师的“改良”后味道总的来说还算不错,价格在一人一餐10加元左右。老板很热情,他们是从香港移民来的,见到中国同胞,他总是高兴地给我们端上一杯热茶。

  冬奥会开幕以来,大量的游客、观众涌进温哥华,这个地下餐厅也变得异常热闹,每个柜台前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虽然老板嘴里唠叨着,“忙死了,累死了!”,但是生意的兴旺,一定会让他在每天晚上结算时乐得合不拢嘴。

  主新闻中心附近的中餐馆给我们带来了亲切的中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自带食物派不上用场。外出采访时,我会在包里装两个小面包、一根火腿肠,或者在比赛场馆里买一个热狗,这就算一顿饭了。那些长期“驻扎”在比赛场馆的记者更是辛苦,天天吃热狗、三明治已经腻得不行,自带的食物又已“弹尽粮绝”,真是后悔没多带点。

  冬奥会的比赛集中在下午和晚上,每天处理完稿件回到宾馆大都已是凌晨,这时肚子总会“咕咕”地叫两声,提出“再吃一顿”的要求,于是,方便面就成了不错的选择。把面放在饭盒里,倒上水,在微波炉里转上几圈,热乎乎的面条在这里算是珍馐美味了。不过,偶尔我们也会改善一下伙食。我们在距离宾馆不远的地方找到了一家中餐馆,而且他们每天凌晨三点钟才关门,每道菜的价格平均在15加元左右。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约上几个记者一起来这里解解馋,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候。

  冬奥会赛事报道临近尾声,我的肚子也马上要结束这种没有“美食”的煎熬,真想念北京的火锅、烤肉、炸酱面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