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东 | 新时代中国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2019-02-27 16:58 中国体育博物馆

  新时代中国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曹卫东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体育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批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体育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使命。

  1 新时代中国体育教育改革创新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

  促进学习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对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以及加快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体育教育工作,早在1917年,毛泽东同志就曾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强调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新中国建立伊始,毛泽东同志于1950年和1951年连续两次做出“健康第一”的指示,并于 1953 年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 第一条;进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 “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并把“有体力”视为为人民、为人类作贡献的基础,还强调“我们中国足球要搞上去,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江泽民同志在《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关于教育问题 的谈话》等讲话中多次强调了我国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格;2007年,胡锦涛同志就青少年体质问题作出批示,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体育教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体育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学生的体能素质、综合素质要上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总书记还指出,我国有3亿多少年儿童,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关系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最大的愿望和期盼。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再次明确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求必须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教育工作的嘱托和希望,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殷切关注,体现了党中央对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 教育的决心,为我们在新时期做好做实体育教育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们应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高度上,深刻认识体育教育在建设教 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和教育的重要论述来深入思考体育教育的改革方向,用更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推动体育教育改革创新。

  2 新时代中国体育教育改革创新须以体育教育“促进全面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诉求为基本导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做好体育教育工作,是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体育强国梦奠基工程。新时代推动体育教育改革创新,既要尊重其内在本质,助力学习者身心全面发展,又要顺应其外在社会价值,服务体育强国建设国家战略。

  2.1 体育教育的本质在于“强体育心,促进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目的论的立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个人劳动能力的片面发展,而要消灭旧的分工,实现个人智力与体力的统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就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对此,马克思在1866年《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提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 技术教育。”

  相比于其他各育,体育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更为基础性的地位,是沟通个体身心统一协调发展的桥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育体”功能的发挥,体育教育能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育体”是体育教育最核心、最独特的功能,是其全部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身体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只有拥有了强健的体魄,他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业、求得发展,并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做出贡献。对青少年而言,身体的发展主要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先定”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体育教育不仅有着更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且还能被教育者进行更加积极的干预,我们可根据一定的目的选择体育运动的内容和方法,按照人体发展的规律控制体育运动的强度和时长。因此,和优化遗传及改造环境相比,体育教育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它能够更加高效地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体质增强。

  二是,通过“育人”功能的发挥,体育教育能够为其他各育的开展奠定基础。体育教育的功能不只局限于身体,它对学习者精神世界的建构以及劳动能力的发展同样具有显著影响,正所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从体育教育和德育的关系看,体育能够提升学习者的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能够磨炼学习者的意志品质、培育学习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等,从而奠定德育之基;从体育教育和智育的关系看,体育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够使学习者的大脑得到恢复和休息,能够培养学习者的记忆力、观察力、创造力等,从而奠定智育之基;从体育教育和美育的关系看,体育能够塑造学习者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能够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情趣,能够发展学习者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奠定美育之基;从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看,体育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身体活动能力,提高其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等,从而奠定劳动教育之基。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是一种具有复合影响力的教育活动,它虽直接指向身体发育和体质增强,但却内在包含着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蕴。换言之,体育教育始于“育体”而着眼于“育人”,通过“身体教育”这一初始功能的发挥,体育教育还可对青少年产生“超越身体本身”的教育影响。

  2.2 体育教育的社会价值在于服务体育强国建设国家战略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扎实推进体育教育工作,不单对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更是夯实体育强国建设基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一是,体育教育有助于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体育强国建设奠定全民健康之基础。国民健康长寿,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维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进程中,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现阶段的体育教育仍是我国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学校和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浓厚,认为体育是与学生升学无关的副课,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较为有限,掌握运动技能的状况较差;体质健康评价未与学生升学、就业、评奖评优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估等挂钩,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问题。由此导致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虽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但和发达国家青少年相比仍明显落后,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通过体育教育的积极介入,可以增加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其身体的发育和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让青少年掌握多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浓厚的体育运动兴趣,从而为持续提 高全民健康水平奠定基础。

  二是,体育教育有助于提升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水平,为体育强国建设奠定后备人才之基础。在竞技体育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绩,但与此同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单一、个别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乏力仍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持续高水平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体教融合”是破解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乏力问题的思路之一,而要构建“体育 + 教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扩大竞技体育的选材范围,就要实现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的深度融合。青少年群体中向来不乏有运动天赋和一技之长的人,将他们尽早发掘出来,并加以科学化的训练,既可以使人尽其才,帮助青少年个性成长,也可以为竞技体育培养和储备相当数量的后备人才, 将我国青少年的人数优势转化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人才优势。我们要借助体育教育受众多、趣味性强、涉及项目广的优势,深化青少年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参与程度、喜爱程度,切实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水平,为打造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强国奠定基础。

  三是,体育教育有助于提升青少年体育文化自信水平,为体育强国建设奠定精神文化之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体育强国,既要注重体育硬实力的提高,也要强调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体育软实力影响的扩大。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在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华体育文化,凝练了激人奋进的中华体育精神。通过体育教育,一方面,青少年可以领略中华体育文化的魅力、体悟中华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逐渐成长为中华体育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鲜活的事迹、人 物,将中华体育精神的积极品质内化于心、外显于行,逐渐成长为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增强青少年一代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3 新时代中国体育教育改革创新须以青少年“学习+体育”“生活+体育”健康成长模式的打造为实施路径

  新时代的体育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体育教育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切实发挥体育教育在青少年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作用,努力构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

  3.1 要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召唤

  新时代,我们应尤其重视体育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健康第一,重塑学校教育的质量观、成才观、学生观,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责要贯彻落实全面 发展教育观念,始终牢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明确学习者的发展是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种素质在内的身心的统一协调发展,深刻认识“五育”中任何一育的弱化或缺失,都会对学习者的全面发展造成损害;要坚持“五育并举”,深刻认识体育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不可缺失性,把体育教育摆到战略性基础性位置来抓,扎实做好体育教育工作; 要坚持“体育优先”,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从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高度,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对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促进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体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可替代性;要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体育教育,营造“崇尚运动”“健康生活”的学校教育氛围,继而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教 育评价导向,让广大青少年能够“走下网络、走出课堂、走向操场”,在体育活动中不断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3.2 要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推动体育教育的模式创新

  体育教育的模式必须紧跟青少年发展的时代特点,必须顺应国际体育教育的发展潮流:要确保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 锤炼意志”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让青少年在体育教育中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和浓厚的体育运动兴趣;要不断改革教材教法,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体育教法和组织形式,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要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要逐渐完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各级别、各类型体育比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要促进体育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实现体育教育的科技转型,用好现代科技成果,要促进体育教育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弘扬中国优秀体育文化,展现中国体育新风采,要促进体育教育与国际化的深度融合,加强中外体育交流,学习先进体育经验。

  3.3 要持续强化保障条件,夯实体育教育的发展基础

  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良好的保障条件:要坚持依法治教,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加大监督问责力度,为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制度支持;要进一步加大体育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为体育教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要推进“体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选拔和培养体育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 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教研人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要加强体育师资培养,拓展体育教师来源渠道,提升体育教师运动专项能力,造就一大批“教练型体育师资”,为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人员保障;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体育教育网络,将体育教育贯穿青少年学习生活全过程,创新体育教育组织运行机制。

  (本文刊载于《体育文化导刊》2019年第2期)